研究與實務工作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我的新移民與專業助人者角色轉換
活動時間
109 年 10 月 28 日(星期三)、時間:18:30-20:30
邀請來賓
臺中市海線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 馮玉芳社工
活動理念
1. 預計達成目標:
(1) 清楚地說明局內人及局外人的角色和觀點,呈現研究論文分析之客觀性。
(2) 明確地陳述助人工作者如何檢視受助者的感受,針對實務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2. 待改善問題:在早期療育服務領域中,多數研究生從服務或教學介入的立場,討論服務成效,但是研究生大多以數據資料呈現效果,又或者從教學者、助人者、家長等觀點分析成果,鮮少由受助者的立場出發,本次講座期能讓研究生由助人工作者如何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檢視受助者的處境,進而过論研究生如何由研究者之角色—局外人及局內人,客觀地討論服務樣態。
3. 提供特色資源:演講者本身是新移民,在臺灣生活多年,原為社會工作所認定的弱勢者;演講者接受的相關的教育及學習,在臺灣領有碩士學位及取得社會工作助人專業之資格。從演講者的個人經驗,有助研究生省思日後助人專業的應用。
4. 重要議題實踐:復原力在臺灣助人專業的學術領域中受到重視,但是我們鮮少由專業人員的立場進行深度的討論。演講內容將讓研究生對此有不同的視野。
辦理情形
1. 進行方式:
講師透過自身經驗,呈現局內人、局外人的角色轉換。說明如下:
(1) 新移民和實務工作者的轉換:透過臺越文化的交流和省思,說明研究及實務工作中不能「以偏概全」,如講師強調之──個人的行為不能代表一個國家或民族。同理心是相當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忘記必須客觀地看待事實。
(2) 實務工作者與研究者的轉換:講師說明研究倫理及工作倫理的重要性。講師在網路社群設有專欄,雜記或內容是在取得研究對象或服務對象同意後撰寫而成的。也因此,講師提及,部分故事受邀刊載於雜誌或其他網站,講師也設法在刊出前取得受訪者的同意。
(3) 新移民和研究者的角色轉換:在研究工作中,如何與研究對象有適當的距離,而不產生角色轉移和反轉移。因此,講師在研究工作後,對於研究對象的故事陳述是在不介入其原本生活下所撰寫而成。但是講師也提及,如果當事者不想改變現況,又如何介入、影響他人的生活。
2. 直接效益:學生均對本場次演講內容持高度肯定(講座問卷均勾選非常滿意、滿意)。
3. 無形效益:誠如前述,新移民議題一直是本碩士班學生關注的議題之一,講師由自身經驗陳述,讓學生重新認識及省思越南文化。
4. 參與者回饋:學生對講師高度肯定,甚至期待演講時間能再多一些、提及「當真心渴望某件事時,整個宇宙都願意幫助你」。

和本碩士在職專班合影

說明實務工作經驗

說明研究工作經驗2

頒發感謝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