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時講座|寫生之後—談膠彩造形轉化與象徵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I-4-2林之助紀念館活化推廣計畫
活動時間
109年6月13日
辦理地點
林之助紀念館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31 人
本校教師: 1 人
他校教職員: 3 人
其它: 27 人
邀請來賓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 廖瑞芬
活動理念
林之助是臺灣日治時期膠彩畫家,畢生除膠彩創作,也致力於藝術生活化、大眾化的推廣實踐,是長期耕耘臺中的重要藝術推手。1977年他提出膠彩畫一詞,為膠彩畫正名,並創立膠彩畫協會,為台灣膠彩畫協會創會理事長,曾說過:「藝術這一條路,永遠沒有終點。因為永遠都走不到盡頭,所以永遠在學習,永遠有夢。」本館針對膠彩相關主題,規劃系列活動,邀請膠彩領域優秀的老師們,辦理深度的探討與分享,提供學生培養藝術與美學欣賞能力,增廣藝文氣息。
辦理情形
講座大綱: 1.從杉山寧的寫生稿談他的創作與寫生當下的關聯性 2.分享個人創作經驗並解析所謂的「東方情懷」 3.依寫生的觀察感受,作出描稿前的肌理氛圍( 現場媒材示範) 4.從當代膠彩作品討論其造型為何轉化?如何轉化?又有什麼樣的象徵意涵呢? 講座內容從寫生基本概念談起。提出在寫生的過程中,需先對於事物的重新觀察與充分了解,並記錄自身當下的心情與感受性,將內心想法與理念融合技法入畫;並於講座中帶來精采的膠彩技法示範,讓師生們對膠彩繪畫更有進一步的認識與體驗。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