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九次工作坊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I-1-3 本土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活動時間
2019/11/4 下午 12:10
辦理地點
求真K505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7 人
本校教師: 4 人
本校職員: 3 人
活動理念
建構臺中學的知識體及其主要內涵,本計畫為研發符合人文學院大一學生需求之臺中學課程,特邀請本院區社系許世融老師專題分享「創傷的記憶II-九二一大地震」主題。分為兩大部分進行說明,一為日治時期的1935年大地震,發生於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震央位於臺中市北北東30公里處的大安溪中游(關刀山附近);另一則為戰後的921地震,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15.9秒,震央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處於南投縣集集鎮境內。說明兩個大地震帶給臺中地區的受災情況,以及後續影響。
辦理情形
「創傷的記憶II-九二一大地震」專題分享,第一部分日治時期的1935年大地震,規模7.1級,在臺中稱為墩仔腳大地震(臺中州),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17,907戶、半倒36,781戶,嚴重度以今臺中市后里區最為嚴重,該次震毀了最後一任岸裡社總通事潘永安的宅第(今臺中市豐原區),發現一批乾隆年間的社務文書,史稱《岸裡文書》,是臺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第二部分為921地震,規模7.3級,造成台灣中部地區受到空前的破壞,震災中傷亡的人數以東勢鎮最多,保留「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為九二一地震國家紀念地,是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
圖1: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九次工作坊講座情形。
圖2:工作坊討論情形。
圖3:楊允言老師分享課程進行狀況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