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沉浸式教學
對應面向: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方案名稱: A-1 落實學生學習品保機制
活動時間
108年11月13日星期三上午9:00-12:00
辦理地點
勤樸樓F302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17 人
本校教師: 3 人
本校職員: 12 人
其它: 2 人
邀請來賓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教授/鄭縈
活動理念
本系碩士班於2018年成立,現今辦理此第一學期研究生增能研習講座,希望透過邀請多位校外本土語言文學及文化之教學研究相關專業教授與本系研究生分享多年研究理念、研究理論及成果,並提升系上研究生學術研究水平。 活動預計達成目標:考慮以往演講主題及參照網路報名狀況,並且為了能夠有效利用資源,並將資源最大效用化,本次場地選在系上研究所修課用之教室,而且僅開放30位報名名額,其中參與者有11位皆為本系研究生,線上報名參加者目前有5位。提供特色資源及重要議題實踐:因應「愈在地化,愈國際化」,鼓勵研究生深入探討本土語言文學相關理論、目前相關研究之成果,讓人更加去反省台灣各個本土語言、弱勢族群所面臨的難題,希望能夠貢獻台灣一己之力。
辦理情形
本次研習聘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鄭縈教授來演講,教授主題為:「閩南語沉浸式教學」,有12位本校學生參與,線上報名有5位。提供碩士班學生本土語言教學方面的台語知識與教學技巧,讓碩士生有更多基礎知識得以運用,在教學現場能得心應手進行教學。針對沉浸式教學的議題,鄭縈教授講解在加拿大發展的歷史緣由與其他變體發展,台灣於2007年在屏東實施幼兒園客語沉浸式,2008年在屏東實施幼兒園排灣族語沉浸式,而因為台語相關制度及公部門機構上的設計缺陷,台灣幼兒園實施閩南語沉浸式教學的部份則遲至2017才開始執行,而根據學術界Genesee (1987) 所定義沉浸式課程,基本上指學生一學年在校時間中至少有 50%用第二語言來學習其他學科。如果只用第二語言來學習第二語言,或挑選某一種特定的學科用第二語言來學習,只能算是強化(enriched)的第二語言課程。」增進參與者對國內外語言沉浸式教學現況的掌握,提供本土語言沉浸式教學多元策略。此次研習有效問卷共回收10份,問卷顯示參與的研究生肯定並支持學校未來持續安排舉辦相關研習,亦能從短暫研習時數中獲得相當的學術研究理論、研究成果及基礎認知,也可以適當地運用於教學領域,為台灣本土語言盡一份心力。其他回應及建議事項為:誠實用的課,建議教學實用的課會當捷開有幫贊,教室愛用大間的較好淡薄。老師解釋淺顯易懂,與學生互動良好。
學生提問(1)
學生提問(2)
學生提問(3)
鄭縈教授演講
大合照
系主任致贈感謝狀予鄭縈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