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研習
活動時間
108年10月30日(星期三)下午03:30-06:20
活動理念
本演講特別邀請在科學教育界十分資深的研究學者,該學者擔任國內外多本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審查委員等職位。希望能藉由本場演講和研究生分享多年來的論文寫作經驗以及審查論文時委員著重的觀點等。 本場次演講的活動理念在於期許研究生具備以下能力: 一、暸解科學教育領域的論文寫作行規,雖為新手卻不至於犯了低階錯誤。 二、熟悉論文的格式,並說明各章節內容應呈現的要點。 三、能轉換心境,改變過去習寫文章的習慣,以論證的形式進行寫作。 希望藉由本場演講,讓研究生在此時撰寫論文的當下,有個指引可循,同時也能檢視已撰寫的文字內容是否符合論文的文體、架構、行規等。以上為舉辦此演講之理念,希冀對研究生增能有益。
辦理情形
講者先從寫論文的概念用幽默又有趣的方式引入,勉勵研究生,其實在論文寫作時,時常都是勤能補拙,需付出時間大量閱讀;同時,講者提出三點,認為是研究生應該要有的寫作態度,分別有:能鑑賞文獻、能接受自己論文的不完美、能吸取他人論文之優點。 之後,講者以論文的架構依序講述:摘要、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發現、研究討論與結論等,每個章節的講解都十分詳細。其中以文獻探討為例,講者列出了總共十點的注意事項,引導大家思考,例如:閱讀文獻時越相關的文獻要詳讀,較不相關的略讀即可,而越相關的文獻一定要重複閱讀,讀出他的內涵,應用於自己的研究時才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也有提醒文獻探討一定要有自己的評論,每一小節應該都要有綜論,且第二章之末也要有整章的結論,統整第二章各節重點外,也要提出這些文獻的待改進之處,並引入自己論文的研究價值。 段老師在最後也做了總結的建議,希望研究生能謹記在心:論文的文字應言之有物、立論清楚,必要時一定需附上文獻依據;論述方式應脫離口語化與抒情體,應尊重行規並以說明、論述之文體書寫;注意段落間的邏輯順序銜接,避免寫出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論述邏輯。段老師也勉勵我們,不要害怕失敗,寫論文的過程是由重複地反思得出的結果,必有不停的修正才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在反思的過程中常需要答辯,是學術界需要更上一層樓的重要機制,也是讓研究者重複檢視自己研究中的盲點,讓研究更加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