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次工作坊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I-1-3 本土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活動時間
2019/9/6 上午 8:30
辦理地點
求真K505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4 人
本校教師: 4 人
活動理念
建構臺中學的知識體及其主要內涵,本計畫為研發符合人文學院大一學生需求之臺中學課程,特邀請本院區社系許世融老師專題分享「所屬行政區劃的演變II」以及臺語系楊允言老師專題分享「臺中街與臺中市的誕生II」。由世融老師續上次工作坊,細說臺中在各階段行政區劃演變的經過或影響的事件;接著再由允言老師說明臺中街到臺中市的都市計畫,從1895年兒玉利國規劃之「圓形放射道路」,到「採正向東西南北棋盤方格式規劃」的討論過程,正式於明治36年(1903)展開市區計畫。
辦理情形
本次於「所屬行政區劃的演變II」專題,從清康熙49(1710)年武官張國請墾位於臺中盆地南緣的犁頭店一帶,命名「張鎮庄」,為漢人入墾南屯之始;到雍正9年(1731)設猫霧捒汛於大墩(今中區)一帶,負責盆地東側沿山地區「生番」的鎮壓,犁頭店街與大墩成為官方控制臺中盆地的兩個據點,詳細說明行政區劃的演變。另外,「臺中街與臺中市的誕生II」」專題,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敘說臺中市的重整背景,日治初期駐軍接收與設置,皆偏臺中省城的西北方,外加「因戰亂及多年失修,以致破損不堪」、「居住人口不多,且工商業相當不發達」以及「巷弄狹小彎曲,缺乏地下排水系統」等重重問題,因而開啟了市區改造計畫。
圖1:第十次工作坊會議實況
圖2:工作坊討論交流
圖3:課程綱要討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