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八次工作坊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I-1-3 本土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活動時間
2019/8/29 上午 8:30
辦理地點
求真研究室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4 人
本校教師: 4 人
活動理念
建構臺中學的知識體及其主要內涵,本計畫為研發符合人文學院大一學生需求之臺中學課程,特邀請本院區社系鄭安睎老師專題分享「臺中的歷史與歷史的臺中I」以及本院臺語系楊允言老師專題分享「從犁頭店街到大墩街的演替I」。先由鄭安睎老師帶領認識臺中城市的誕生,探討臺中的名稱從何時開始?範圍經過怎樣的變化?;接著由楊允言老師專題討論犁頭店街與大墩街,從18世紀清朝統治時期,中部人口的麕集、聚落的形成切入臺中的兩個街庄。
辦理情形
本次工作坊先進行「臺中的歷史與歷史的臺中I」專題,細部介紹臺中所屬行政區劃的演變,19世紀末以前,「臺中」的地名並不存在,文獻所提到的臺中常泛指臺灣全島,到大肚王國,臺中被劃入「北部集會區」。接續的鄭氏政權(1661-1683),將中國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帶入,直到2010年迄今則併為大臺中市。另外,「從犁頭店街到大墩街的演替I」專題,說明臺中的城市肇始於18世紀清朝統治時期,因爆發「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犁頭店街與大墩街成為官方控制臺中盆地的兩個據點,進而分別介紹犁頭店街與大墩街演變。
圖1:第八次工作坊執行情況
圖2:第八次工作坊測驗APP試用
圖3:第八次工作坊內容討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