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六次工作坊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I-1-3 本土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活動時間
2019/8/23 上午 8:30
辦理地點
求真K505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4 人
本校教師: 4 人
活動理念
建構臺中學的知識體及其主要內涵,本計畫為研發符合人文學院大一學生需求之臺中學課程,特邀請本院區社系許世融老師專題分享「腳底下的故事—臺中史前考古挖掘與歷史」以及臺語系程俊源老師專題分享「人群的變遷—從南島語族到漢移住民」。首先由許世融老師帶領探討臺中史前考古挖掘與歷史,介紹臺中地區史前遺址的分布與類型,說明各個考古遺址的重要代表性;接著由程俊源老師說明「族群的分布」,以底層語言使用情形分析,形成現今臺中族群的分布情形。
辦理情形
首先,進行「腳底下的故事—臺中史前考古挖掘與歷史」專題,由介紹日人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發其端,臺中考古調查工作開始於1900年前後,進而到細部介紹臺中的幾個重要考古遺址,例如:安和遺址、西大墩遺址、臺中公園遺址、惠來遺址等。另外進入到「人群的變遷—從南島語族到漢移住民」專題,則從早期的南島語族開始,根據17世紀初到19世紀末以來的文獻記載及語言學研究成果,臺中市境內的族群及語言相當複雜,大致分成四群: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宰族以及東部的傳統泰雅族領域,細究語言與族群分布的關係。
圖1:第六次工作坊進行實況
圖2:第六次工作坊討論交流
圖3:第六次工作坊課程內容介紹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