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演講:土壤的秘密--堆肥製作
對應面向: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方案名稱: C-2 打造深碗通識課程及跨界學習創新教學方案
活動時間
107年10月08日(星期一)上午 10:20~12:10
辦理地點
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37 人
本校教師: 1 人
本校職員: 35 人
他校教職員: 1 人
邀請來賓
呂木蘭老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活動理念
邀請台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呂木蘭女士,教導同學如何做穴盤育苗與蛋糕堆肥。透過認識生廚餘,並回收堆肥成作物所需的養分,有效運用資源達到廚餘再利用和肥沃土壤的循環。
辦理情形
同學陸續將家中過期的奶粉和牛奶、果皮、葉菜,也收集早餐店的蛋殼、超商的咖啡渣、市場撥下的菜葉到農園堆肥,改善土質。學生分組輪流學習育苗和堆蛋糕肥,並請每組同學在臉書社團回報澆水動作和植物的生長狀況,讓各組分享經驗和成果。 育苗–老師分配每組兩種植物的種子。不同種子有不同的播種方式,萵苣一個穴撒二至三顆種子,蘿蔔則撒一顆種子。拿到種子後,同學將穴盤鋪土、播種、覆土和澆水。老師強調育苗需要充足的水分,必須將穴盤澆至濕透,並且每天早、中、晚都要澆透。將穴盤放置於有光的地方,但不能讓陽光直射,以免芽長成,就失敗了。 蛋糕堆肥–老師帶了稻殼和枯枝落葉,加上學將帶來的生廚餘準備做蛋糕堆肥。首先鋪上底層的枯枝落葉,再均勻鋪上生廚餘。體積大的生廚餘要撕成細碎,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才會比較快速的分解和發酵。生廚餘平均鋪面後再撒上一層稻殼,繼續接著覆蓋枯枝落葉,以此類推。做蛋糕堆肥的同時,需保留中間一處凹洞,作為「煮」廚餘過程中空氣對流的孔洞,且大型溫度計會放置裡面,探測內部溫度的變化。當溫度上升至六十度左右時,及代表蛋糕堆肥正在發酵。最後以枯枝落葉作為蛋糕堆肥的外衣,並蓋上防水鋪布,防止下雨沖刷破壞,等待廚餘、稻穀和枯枝落葉分解成土壤後,就可以拌入土讓中,改善土質,也可以為作物的施肥。
圖1:呂木蘭老師講解除餘分解成土的過程
圖2:帶生廚餘來堆肥和統計
圖3:同學一起做穴盤
圖4:同學育苗的成果
圖5:同學們一起堆生廚餘
圖6:同學們一起做蛋糕堆肥的成果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