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鎮農會校外教學
|
方案名稱: |
H-1 連結在地社區之生命教育實踐行動計畫 |
邀請來賓
邱總幹事士平、林富美講師、林榛菊講師、陳肇浩講師、吳敏賢講師、譚國豐講師
活動理念
透過實際動手做之過程,讓學生對於地產地消、在地當令、真食物有所體驗與認識,並藉由親手做粿及揉出蕎麥麵團之體驗,導正學生之飲食觀、翻轉學生對於農事工作之想法,以實踐生命教育之內涵。
辦理情形
這次參與的學生是比較偏重飲食教育的「綠色飲食與環境健康」通識課學生,但依然需要對地產地消、在地當令、真食物有所體驗認知。授課之明純老師說我們很需要把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帶回農村,即便只是一天的體驗活動,也會有翻轉的意義。彰化二林鎮農會提供了一整天的體驗課程,對這群大學生而言,全都是人生的第一次嘗試。 第一次手做客家粿包, 第一次知道天然的蔬果蘊藏艷麗的天然色素。 第一次看到紅龍果原來是仙人掌科植物, 第一次把還掛在仙人掌上的紅龍果摘下。 第一次親手編織提物袋, 要把摘下的紅龍果裝在不塑的編織袋中。 第一次親手揉出蕎麥麵團, 用刀切出自己做的手工麵條。 彰化二林,就是台灣蕎麥與紅龍果的最大產區,農會家政指導員與阿嬤級家政班員帶領的活動,就繞著這些主題設計。這些女性家政班員,其實就是在地飲食與技藝文化的實踐與傳承者。 回程車上邀請雖然很累但看起來不少眼睛有開始發亮的同學分享心得。數位系的同學說自己平時很廢,假日不是待在房間就是學校滑手機,若不是課程關係從沒有機會認識農村;兩位韓國籍交換生說,在韓國很少有農村體驗的活動,動手做的課程讓她們更了解綠色飲食的內涵;馬來西亞僑生說,馬來西亞的紅龍果不甜,但今天的紅龍果讓她打破對紅龍果的印象。三位同學特別提到,今天的活動讓他感受到農會推動地方農業、照顧農業的用心與熱情,今天帶領與教導的阿姨(家政指導員)、阿嬤(家政班員)的熱情讓他很感動。 幾乎所有的同學對於「動手做」這件事,都表達了無比的樂趣與喜悅,看到原料變成口中的食物歷程,才知道「安心」的感覺是甚麼。也有同學提到從前都只是課堂內的學習,這次的校外教學可以用視覺、觸覺、味覺等感官來學習,非常開心。現在的年輕人與大學生,關心與真正認識農村的,還是非常少數,各地農會如果能夠把這樣的活動與境內大學院校的相關課程結合,也能成為農村婦女被尊榮的一個重要路徑。

圖1 把紅龍果加在客家粿包的發明人-家政班員阿嬤

圖2 天然色素-蒸好後的火龍果包

圖3 同學第一次做手工蕎麥麵

圖4 阿嬤指導同學用麻線編出自己的提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