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的實作與教材研發
|
方案名稱: |
I-1-4 國小自然領域師資生探究實作能力養成計畫 |
活動時間
107年11月19日(星期三) 上午09:00-12:00
活動理念
隨著時代的科技的進步、時代的演進,學習科學不再是如過去以記憶為重,反而主張多方領域的結合。美國下一代科學標準中提到下一代世代所需的科學標準,透過選擇科學、科技、工程領域(STEM)上所需的科學知識與技能,來整理科學教育內容的核心概念。在探究活動教學的設計中,加入實務操作的階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在更聚焦的確認問題是否適當 ,接著教導學生如何發展與問題相關的模型,並有效地執行計畫,最後分析、詮釋資料與發表結論。 而在探究的過程中,探究者會想要主動的找尋與探究題目相關的材料,並透過討論及合作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經過不斷的探究及研發,讓學生成為學習者主體外,也成為快樂的學習者。
辦理情形
探究教學活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藉由學生實際探索,自行利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透過不斷的假設、模型模擬及討論、模型嘗試、統計結果,最後分析結果得到結論。此課程以科學探究經典的問題-降落傘設計做為問題,學生必須更聚焦的提出更關鍵的問題,假設影響降落傘降落速度及穩定信的變因,進行實驗並找出最好的結果。 相當特別的是,講師在活動的開始營造了特別氛圍及情境,講師把自己當成太空總署的署長,將台下的學生當成優秀的科學家,署長交代科學家一個科學任務,並告訴科學家計畫的期望,最後交代一般科學探究活動會忽略的收斂因素-經費及器材數量限制,讓學生在深思熟慮之後才進行實驗操作,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製作實驗,而忽略了假設的重要。

圖一 討論及記錄-繪圖建立模型

圖二 合作與動手製作精確的模型

圖三 實際測試

圖四 測試與結果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