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學模組設計與評量:生物科為例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I-1-4 國小自然領域師資生探究實作能力養成計畫
活動時間
107年10月24日(星期三)下午02:00-05:00
辦理地點
美術樓4樓會議廳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63 人
本校職員: 63 人
邀請來賓
彰化師大科教所王國華教授
活動理念
科學探究須根據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而研究對象可以是自然或是人為的問題,以自然為例,天運行、天氣及太空梭衛星皆可以是研究對象,而若運用了對的科學方法,即可對該對象進行適當的描述、解釋、預測甚至是控制。然而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問題都可以被解答,或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會有單一觀點,以生物演化為例,知名的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及達爾文的「天擇說」就分別表明不同的立場。 但是科學可貴的地方就在於,面對不同的觀點,科學家提出個人的見解可以有證據輔助,可以藉由公開接受質疑及辯論,透過論證,讓我們有更多能判斷的客觀依據,這些種種過程即是科學探究。
辦理情形
科學實驗方法並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需經過人為的設計,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及不同的問題及假設,提出適當的研究方法。而如何設計適當的科學實驗方法,是一門學問。課堂中,講師針對科學問題(指紋的研究及蛋的研究),帶領大家從分析主題目標,決定研究方向,到最後的實驗操作;講師提到探究式教學不強調「做中學」,反而更應該重視的是「問科學」、「論科學」與「公開交流」的能力。探究活動並不是要學生回答「知識」而是回答「問題」,講師以蛋的活動作為舉例,讓學生思考、動手做,最後找出問題中的解答,探究問題應該具備生活情境,且應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後,具備應用於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的內容及其探究活動前後呼應,讓大家認知及情意上,皆有收穫。
圖一 指紋活動-分析歸納階段
圖二 熟蛋中找出生蛋活動
圖三 雞蛋防破實驗設計
圖四 聽眾回饋及感謝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