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統計,但是沒關係:調節、中介、調節中介與中介調節
|
方案名稱: |
A-1 推動課程革新,落實學習品保機制 |
活動日期
2021-11-10 至 2021-11-10 止
邀請來賓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議賢
活動理念
在量化研究中,變項之間的關係是研究者試圖探索的重要議題之一,特別是針對調節變項及中介變項的探討,本研習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調節」、「中介」、「調節中介」與「中介調節」,並透過實例去瞭解概念與應用。透過講師舉例解說並實際以SPSS軟體、R語言軟體的操作,增加學生對於中介變項、調節變項的原理、變項間的作用及效果量等概念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思考選擇變項時須具備理論依據或邏輯概念,且如何透過理論或邏輯作為研究主題的基礎。此外,講師亦說明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中介變項的主流看法,現在已不使用「部分或完全中介的概念,皆以中介效果為說明,並表示部分與完全之差異僅在效果量的大小不同」。
辦理情形
講師課前準備搜尋貴系教授們的研究資料,發現僅有卓秀足教授有做到中介效果,因此,事前給的SPSS數據資料是以卓秀足教授的研究數據做整理而成的,若待會跑資料後是可以看看中介效果。
中介出發再講調節變項,最後再講調節中介、中介調節。
為何要研究中介效果?比如腦損傷→布洛卡→失語症,是因為我們想知道事前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可以直接對近因做處理,而非針對遠因。找出中間影響後果真正產生的媒介、歷程為何?(黑盒子、心理運作機制)
若是可觀察到的因子多為調節變項,如性別。
X→Y中間可能經過很多變項,如何找出中介變項?
可以從理論找出中介變項,理論有沒有用?你的中介變項是如何來得就很重要?應該是根據你找出的理論來支持你的假設。
編號10學生回答:「可以做參考使用,雖然離實務有點遠。」;講師回應:「理論像地圖,把所有不重要的資訊排除,只留下有用的資訊。同時你要根據目的的不同而選擇適合的地圖。」
以工商心理學來舉例:若薪水不高會影響員工離職,但中間可能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員工離職?比如組織承諾理論指出員工對組織承諾可分為三種(持續性、情感性、規範性),提升這三種承諾可讓員工離職率下降。
找到中介變項和解釋中介變項較為困難,但驗證中介變項不難。
因果關係的證明:
XY要有共變
因在果之前(時間序):如何確定第二條件→理論、邏輯、其他研究文獻或證據作為支持
排除可能的原因
如何證明中介變項:
BK法:利用迴歸想法來證明中介效果的成立,盛行20年。
Sobel test:計量學家的想法,但現在反而是較多人使用。
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的概念已經過時了,大多數的心理計量學家已不用此說法了。過時的原因是,直接看效果量就好(完全和部分都是效果量,只是大小的差別而已),而且社會科學的研究很難真的篤定有完全中介的說法。目前有研究者跑模擬後發現,如果中介效果是一正一負的關係下,X和Y可能一開始是沒有關係的。
Sobel test:直到SEM出現後,此方法才被關注。此方式表示若樣本小於400可能結果會有偏誤,不會是常態分配,故此時要用拔薛法Bootstraping,利用模擬的方法,形成a*b的係數的分配。
未標準化係數可用來預測,標準化係數用於解釋(如我可以用身高解釋體重四成五)。
調節效果:S和Y的關係會因調節變項干擾或影響。
調節效果可以從數字或圖看出是否有交互作用效果。
沒有主效果,但有交互作用效果,這種事較為特別的交互作用效果。若在醫學領域(A、B藥物的藥效)較不喜歡看見交互作用效果,因為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若X和M都是連續變項時,此時需要將兩者先減掉平均數再跑統計,避免共線性(兩相關太高)。

王議賢教授與諮心所碩一二師生大合照

碩一二導師建中老師開場並介紹王議賢教授

王議賢教授講解中

王議賢教授教導學生實際操作SPSS軟體

王議賢教授教導學生實際操作R語言軟體

碩一二導師建中老師頒發感謝狀給王議賢教授

1101110雖然是統計,但是沒關係-簽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