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主題:科普媒體設計與製作
|
方案名稱: |
(N-2)科學素養導向之STEAM人才培育計畫 |
活動時間
109年10月28日(星期三)下午13:30-16:30
活動理念
這次主要在介紹的是科學節目從零到有的過程發想以及探討科學節目的各層面,一開始先探討科學節目與民眾的距離:情調正確性、權威型氣氛、內容不貼近民眾、旁白的枯燥、內容繁複;接著是現今的科學節目:國外偏向修車、釣魚、需專家背書,國內則偏向報導、記錄、文理分立;再者是,科普節目的分類:紀錄片(真實性)【數量最多】、戲劇類(題材衝突、有故事性)【觀眾最多】、綜藝類【接受度、爭議性皆最高】;最後是科普節目的產生,以及如何融入STEAM跨領域的教學,藉此演講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有關科普媒體設計與製作。
辦理情形
一開始演講者藉由「觀眾印象中的科學節目」來引導科普節目的企畫與發想,讓學生們先去思考為什麼科學節目難以親近?優缺點是什麼?網路科學節目跟電視節目的比較……接著對科普節目的類型分析,有衝突點,才會是吸引人的關鍵,以及科普節目產生的前端、承接、後續,分別要考量哪些成面。也帶領同學們去思考,假如你要做科學節目,為什麼做?有沒有生活化?延展性?資源?主旨?可行性、支持度、對別人的影響、跨領域STEAM……執行成面要找誰?選擇平台?等等。 參與聽講學習的同學皆表示獲益良多,同學們覺得這是一次很難得的學習體驗,深入了解電視科學節目,可以帶著觀眾進入未知的世界,例如:熱帶雨林、實驗室或顯微鏡等等。而做科學節目實驗要盡量來自生活中,讓民眾們能夠產生興趣、共鳴。同學們在聽學習到一個有趣的實驗動機,利用成語去找科學,例如:同聲相應(共振原理)、海市蜃樓(折射)、杯弓蛇影(鏡面反射)……也能用在教學上。同時指出:如果未來成為一位老師,在教書時可以讓課程更有趣,並結合其他領域的科目。

圖一 製作人鄭佳華用科學節目引入主題

圖二 製作人解說產生科普節目的承接

圖三 STEAM在現今當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