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講座(一)~(四)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執行經驗及成果分享講座 / 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列活動(一)~(四)
對應面向: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方案名稱: A-2:教學能量精進之SoTL
活動時間
一、(一)109年06月29日(星期一)12:00~14:00(二)109年06月30日(星期二)10:50~12:40(三)109年07月01日(星期三)12:00~14:00(四)109年07月02日(星期四)10:50~12:40/二、(一)109年10月16日(星期五)10:30~12:30(二)109年10月23日(星期五)09:00~11:00(三)109年10月26日(星期一)14:00~16:00 (四)109年10月30日(星期五)09:00~11:00
辦理地點
本校會議室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90 人
本校教師: 70 人
本校職員: 16 人
他校教職員: 2 人
本校學生: 2 人
邀請來賓
一、(一)本校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葉聰文老師、資訊工程學系賴冠州老師(二)本校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洪雅鳳老師、體育學系劉佳鎮老師(三)本校英語學系王雅茵老師、數位內容科技學系陳鴻仁老師(四)本校語文教育學系劉君王告老師、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盧詩韻老師/二、(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林良陽教授(二)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許健將教授(三)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室徐珊惠教授(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葉連鵬教授
活動理念
一、預計達成目標:為協助本校教師發展創新教學,踴躍參與「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案,邀請108年度獲教育部補助之教師、曾獲該計畫案補助之校外教師,主講計畫執行經驗及成果展示,分享相關撰寫經驗,期透過跨系、跨校間的專業對話交流,鼓勵本校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進而帶動教學實務現場的改變,提升教學品質。

二、待改善問題:提升本校教師「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內容質量及申請意願,積極投入教學現場,面對教學現場挑戰時,構想創新教學理論或方法策略,改變原本教學模式,精進校園整體教學能量。

三、提供特色資源:校內獲補助案之教師分享計畫相關經驗,使參與教師更加了解校務發展方向與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性;校外獲補助案之教師則個別分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撰寫暨創新教學與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達陣之道心得分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撰寫經驗分享」、「創新教學與地方服務—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撰寫與執行經驗談」…等多樣化主題,則引領教師改變教學策略、改善課堂學習氣氛,創造師生共同翻轉學習視野之新局面。

四、重要議題實踐:藉由汲取校內外獲補助教師實際申請及執行經驗,反思自身教學及計畫之完整性、創新性、延續性、增能受益質量…等面向,進而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提升高教公共性、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融入學校特色,幫助師資生發展體制內教職以外之相關教育工作職能及一般系所學生精進多元專業,進一步確立本校定位與永續發展。
辦理情形
一、進行方式:講者分享「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案的實際申請及執行經驗外,更透過Q&A進行專業性或跨域跨校之對話交流;另有講者透過課堂即時反饋工具-「文字雲(Word Cloud)」和與會人士進行現場互動,介紹科學計量學和文獻計量學的定量研究工具軟體-「bibliometrix」,針對如期刊文章和引用次數下簡易指令,進行出版物文字探勘,分析其關鍵字、長條圖…等,深入評估學界的理論重要度、概念成熟度,甚至發展趨勢。

二、直接效益:由講座現場師長熱烈回饋及請益討論、自107年起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件數逐年增加,增強本校教師申請計畫意願及內容質量之直接效益可見一斑。

三、無形效益:承第一點,與會人士除更加了解文字雲(Word Cloud)、定量研究工具軟體-bibliometrix外,更初步接觸到其它領域人士常用的教學工具平台,例如:「see saw」相當於班級論壇,老師能要求學生以錄音、影像、個人或分組形式上傳作業,學生能以此作為個人課程學習歷程紀錄,家庭亦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並參與學校活動,學生,老師和家庭三者間建立強大學習循環;再如運用「Padlet」可輕鬆製作流程圖、心智圖,適合師生整理學習資料、共同討論研究計畫。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教學現場教師活用善用「see saw」、「Padlet」或其他類似線上遠距教學工具,為必然之趨勢。

四、參與者回饋:參與人士與會時皆給予正向回饋,會後亦表示希望本單位日後能多辦理類似講座。
列講座(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執行經驗及成果分享講座實景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列活動(二)-講者展示「文字雲」工具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列活動(三)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