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四場工作坊
對應面向: 發展學校特色
方案名稱: M-2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
活動時間
109年10月05日12:00-17:30
辦理地點
求真樓5F教室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10 人
本校教師: 10 人
活動理念
活動名稱:第十四場工作坊
活動理念:建構臺中學的知識體及其主要內涵,本計畫為研發符合人文學院大一學生需求之臺中學課程,特邀請本院之區社系許世融老師專題分享【臺中的多元族群與國際化】主題,主要將族群依時間點分成四種類型進行探討,分別為:一、日本人;二、1949新住民;三、美國人以及四、東南亞新移民。著重於介紹這四階段移入臺中的族群,其移入情形、代表性人物(如宮原武雄、山中公)與特色生活景點(眷村、聯勤招待所、瑪莉諾會、東協廣場),以及帶給臺中的影響或變化。
參與人數:10人
活動時間:2020.10.05,12:00-17:30
辦理情形
辦理情形:【臺中的多元族群與國際化】專題分享,以日治時期日本人移入做為開端,說明早期日本人主要聚集於「新町」(今三民路與民權路一帶),因素之一是臺中政府機關多建設於此;再從醫、商以及教育角度切入,介紹宮原眼科(宮原武雄)、富貴亭料理店(山中龜治郎與山中公)、工藝專修學校到臺中農事試驗場(末永仁);第二部分說明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而遷移的1949新住民,因集體安置而建設了許多眷村,臺中著名的有「從一德新村變身的一德洋樓」、「彩虹眷村」、「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等;第三部份美國人,其因冷戰來臺,傳入不同於原本的休閒與飲食文化(舞廳、美國派);最後是東南亞新住民,最早源於1992年通過外勞引進相關法源,因在臺的東南亞勞工於放假時會在臺灣部份火車站周邊區域,第一廣場周邊陸續有東南亞商店聚集,2016年時第一廣場正式掛名為「東協廣場」。
圖1:20201005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四場工作坊之會議情形
圖2:20201005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四場工作坊之1935日人分布情形
圖3:20201005臺中學課程知識體建構與教材編寫第十四場工作坊之學校附近的三民新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