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設計
對應面向: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方案名稱: A-1推動課程革新,落實學習品保機制
活動時間
109年9月28日下午13:30~16:30
辦理地點
K409
參與人數
總參與人數: 11 人
本校教師: 2 人
本校學生: 9 人
邀請來賓
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李松濤教授
活動理念
 
對於研究所學生而言,完成碩士論文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對研究生最大的挑戰。從文獻探討、研究設計、資料分析,到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緊密配合才能完成一份碩士論文的工作。尤其是對研究所的新生,如何開始進行論文相關的研究工作,更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本次活動聘請校內優秀研究教師,針對社會科學研究設計進行分享,從心理與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的流程、研究動機到研究問題、文獻探討、研究工具的信度與效度、抽樣、到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質性研究法等,提供研究所一年級新生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設計一個概念,希望有助於研究生未來碩士論文研究的進行。
辦理情形
本次演講主題為「社會科學研究設計」─以心理與教育研究為例;演講者主要使用簡報的方式來講述以下內容:
為何要做研究?主要是解決問題、增進專業知識、驗證理論、發展新工具與技術、帶動該領域的發展;獲得知識的方式有感官知覺、與他人達成共識、專家的意見、邏輯推理、科學的方法。研究變項的種類有變項的分類、變項的尺度、變項的定義,變項的分類包括「計量型」以數字表示變項;「計質型」以文字或其它方式呈現;「自變項」以自己變化來影響其它變項;「依變項」依照自變項的變化來改變;「主動變項」由研究者分層次的變項;「屬性變項」無法由研究者自行分層;「連續變項」為連續不斷的數值;「外擾變項」為無法被有效控制的自變項;變項的尺度包括「名義變項」為區辯不同的事物及類別;「次序變項」依某種特性加以排列;「等距變項」為具有名義變項、次序變項,以及具有差異等量的功能;「比率變項」為具有絕對零點的特性;變項的定義分為「概念性定義」以概念來解釋變項,並以文字的方式呈現;「操作性定義」以可觀察、測量、操作的方式,來加以定義變項。研究流程包括「選定研究問題」它必須具有可行性、明確性、重要性,以及倫理性;研究是小題大作,意味著研究者只需針對問題點,深入探討以獲得較明確的結果;「文獻探討」指持續的搜尋文獻,並加以整理、分析、歸納、評論和彙整的歷程,文獻以第一手資料與代表性著作為主,資料需時常更新,越新越好;最重要的是整篇論文都需使用文獻探討,相互呼應與評論,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或印證過去的研究;「建構研究設計」必須包含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蒐集與分析;「實施研究」為依據研究設計而行,並且需考量研究倫理;「結果與討論」內的結果是將研究所得的資訊,利用客觀的語詞陳述;討論是針對研究結果的論述,結果與討論可分別敘述,也可以結合敘述;「結論與建議」為論文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結論只需重點說明,掌握精隨處,而建議則是針對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相關或未完善之處,提供建議與修正。從研究動機到研究問題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動機將導引研究者朝向某個主題前進,進而形成研究題目,而後再具體化成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研究目的以條列式或一句話來呈現,研究問題則是以疑問句呈現,文字用詞應保持中立,內容要具體明確。研究工具的信度與效度包括「信度」指有一致性,但不一定正確;複本信度係數指格式相同但內容不同的測驗對相同受試者進行測驗,所得的分數間的相關值,而影響信度的因素有受試者的狀況、主試者的狀況、測驗的內容與長度等因素;「效度」指正確性,推論要有效,其資料一定要達成研究者所想要測驗結果,而影響信度的因素有試題品質、施測品質、施測情境等因素;「信度與效度的關係」是以取效度為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抽樣」是指選取研究對象的歷程,此歷程中最首要考量是選出具代表性的樣本與如何降低抽樣誤差;「機率抽樣」的種類有簡單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系統性抽樣、叢集隨機抽樣、二階段隨機抽樣;「非機率抽樣」的種類則有便利抽樣、立意抽樣、自願樣本、空間抽樣、偶然抽樣、配額抽樣、效標抽樣,這些種類都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以及適合的研究項目。
心理與教育研究的類型有數種研究法,本次演講主要講述「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質性研究」。「實驗研究法」的概念為唯一能夠確認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在實驗時,研究者可藉由隨機抽樣的方式,將研究對象區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系統會客觀的操弄自變項,且將影響依變項的反應,以作為研究的結果,實驗研究法的研究步驟相當嚴謹,因此它是最符合科學性的研究方法,但實驗研究法也有限制,而最大限制為「人工化」的程度過高。「調查研究法」藉由研究工具系統化地蒐集樣本的資料,以推估母群各方面的特質與訊息,最常使用問卷調查來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量化系統做分析。「質性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某些事件、現象或個人的想法、程度、過程等問題,並針對特定事件,深入分析;質性研究重視「細微之處」與「經驗的本質」,藉由這些特質詳細蒐集資料,並完整的描述研究,質性研究最常使用田野調查來蒐集資料,並藉由質化與量化深入分析與探討。
演講者認為研究者在遇到問題時,可先瞭解甚麼是真正需要嘗試去發現的,其次是瞭解個人興趣,再真正去針對某一現象或情境做較詳細的、整體性的研究,並分析其相關脈絡。參與者對於本次演講,唯有一個問題請教演講者,問題是「文獻探討是何時需寫入論文中,是只有文獻探討的章節,還是整篇論文都需文獻輔助?」答:文獻探討是一篇論文內的重中之重,因為研究者需在文獻的基礎上做研究,研究問題、結果與討論需與探討的文獻相互呼應與比較,因此整篇論文都需寫入文獻來輔助應用。
李松濤講師演講的主題為社會科學研究設計─以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為例
社會科學研究設計演講實景,李松濤講師正在講述研究變項的種類。
李松濤講師針對心理與教育研究的相關概念中的基本歷程,做詳細的介紹。
社會科學研究設計演講實景,李松濤講師正在準備講述第二章節研究流程。
李松濤講師正在詳細介紹第三節非機率抽樣中的便利抽樣與立意抽樣。
李松濤講師正在介紹實驗研究的設計中的前實驗設計與單一後測設計。
BACK